1:厭氧處理工藝
由于不需要供氧,能耗少,且產泥率低,因而厭氧處理經濟*性明顯突出。厭氧處理工藝在工業污水的運用已有30多年的歷史。厭氧處理是利用厭氧菌的作用,去除污水中的有機物,通常需要時間較長。厭氧過程可分為水解階段、酸化階段和甲烷化階段,水解酸化能將難降解有機物分解成易降解有機物、將大分子有機物降解成小分子有機物,而微生物對有機物的攝取只有溶解性的小分子物質才可直接進入細胞內,而不溶性大分子物質首先要通過胞外酶的分解才得以進入微生物體內代謝。因此,水解酸化的產物為微生物攝取有機物提供了有利條件,水解酸化可大大提高廢水的可生化性,改善后續生化處理的條件。經研究發現,將厭氧過程控制在水解和酸化階段,可以在短時間內和相對高的負荷下獲得較高的懸浮物去除率,并大大改善和提高廢水的可生化性和溶解性。且水解酸化不需要密閉的池體,也不需要復雜的三相分離器,出水一般沒有厭氧發酵的不良氣味,也不會影響污水處理廠的環境。
2:好氧處理工藝
與厭氧相對的是需要供氧的好氧生化處理工藝,從微生物在水中的生長狀態分,有附著生長型和懸浮生長型工藝,他們代表了廢水生物處理一百多年發展的兩種方法:生物濾池、活性污泥法。
隨著廢水生物處理技術的不斷研究進展,傳統的生物濾池逐步發展產生了塔式生物濾池、高負荷生物濾池、曝氣生物濾池、生物轉盤、生物接觸氧化等新工藝,這些都屬附著生長型工藝;傳統的活性污泥法逐步發展,產生了*混合活性污泥法、氧化溝、A-B活性污泥法、SBR等新工藝,這些都屬懸浮生長型工藝。對于各工藝特點的研究,生物接觸氧化和活性污泥法具有廣泛代表性。
推薦新聞
Recommendation